在西子湖畔,有一位习琴40余年的琴家:章怡青。
近日,浙江省文化厅公布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单,中国琴会理事、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理事、浙江琴会副会长、霞影琴馆馆长章怡青就名列其中。
古琴艺术于200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代表中国千年历史文化悠悠岁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分支——浙派古琴于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霞影女史:
耕耘浙派古琴传承和发展
怡青8岁起跟随母亲、“浙派古琴”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晓英先生学习琴、筝艺术,深得得浙派古琴之神韵。其对于浙派传统曲目的继承一丝不苟,传承了浙派代表性曲目《平沙落雁》《忆故人》《渔樵问答》《流水》《渔歌》《潇湘水云》等,并承袭了母亲独特的琴歌演唱技法,声韵结合,展现了浙派琴曲的独特韵味,如《苏武思君》《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等。同时受到外公、文史学家徐映璞先生庭训,其诗词文史功底亦十分深厚。
在琴学学术研究上,章怡青记录并整理了《潇湘水云》《流水》《离骚》《乌夜啼》《大胡笳》《欸乃》《神人畅》等琴曲,并对节奏、弹奏指法做了校正,发表有《乌夜啼——灵动的神韵》《潇湘水云流变考略》等多篇论文。
章怡青长期致力于古琴教学,已授数百名学生,所授多名学生考入各类音乐院校,多名学生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金奖。
泠泠七弦:
传播古琴文化不遗余力
多年来,章怡青带领霞影琴馆师生举办各类公益演出,如和浙江博物馆合作推出“赏古琴·品琴音”古琴公益活动;开展“琴至·古琴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开办“浙派古琴公益传承班”;在G20开幕式演出为蓝本的“最忆是杭州”大型水上文艺演出活动上演奏《高山流水》50场等……
她还多次赴韩国、香港等国家地区以及全国各省市进行古琴展演,接受来自日本等国际媒体的采访和专题片制作,为推广和传播古琴艺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时空跨越三千年,历史长河落日圆。泛舟西湖明月夜,焦尾古琴声声切。”古琴艺术生生不息,流传至今,自是因为它独特的文化内涵,也离不开历代琴人的执着精神。
传承、发扬浙派古琴,章怡青在路上,在心上……
山是水的知音,有山之高,故知水之远;有水之柔,更知山之坚。
琴声是山水的知音,琴声之美,只因山水大美;山水灵秀,更因人文蕴秀。
山水悠悠,故人无恙。知音在座,琴声如诉。
夜色中的西湖,清丽明秀。有女踏水而来,白衣飘飘,远望如仙。其容安、其度缓、其神远,须臾有清音徐徐而出,飘渺山水间。滚拂之际,龙兴水注,排山倒海,三面山有不胜环抱之态。细观之,则山与人,皆无恙。
国庆其间,杭州西湖大型水上实景演出《最忆是杭州》特别节目,无论阴晴雨落,场场爆满。章怡青与章怡雯姐妹带来的《高山流水》,为美丽的西湖再添传奇。她二人,即是姐妹,也是知音。一样对古琴艺术的执著追求,自小一起学琴一起练琴,举手投足间有着相似的气度,琴声里有着几十年的默契。两人上场,不一样的服装,却有着一样的素雅,不一样的美丽。看过现场演出的观众,不仅为她们带来的琴音折服,也为她们的美丽惊叹。看过她们在现场姐妹情深的一幕幕,更为琴界有这样的知音佳话而交口称赞。
这样一场与《高山流水》的美丽相遇,一直持续到11月10日,想看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
三个国家、三场演出、十种艺术形式,同一种信念,虽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着一致的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8月4日、5日,由韩国国立无形遗产院主办的“三国三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在韩国全州国立大剧场举行,活动汇聚了中国、日本、蒙古三个国家的多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演出。
韩国国立无形遗产院每年都会选取亚洲地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举办“亚洲风韵——人类无形文化资产招待演出”,今年特别邀请了中国的三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2003年列入世界非遗名录)、“昆曲”(2001年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和“南音”(2009年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参加。
浙派古琴传承人章怡青老师,代表中国古琴艺术参加此次展演,在4日晚的中国专场演出中为观众带去了著名古琴曲《流水》与极富浙派特色的琴歌弹唱《阳关三叠》,古琴悠远而灵动的声音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共鸣,同场的昆曲与南音的节目也颇受好评,整场中国的“非遗”演出赢得了韩国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
本次活动的中方组织者为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由黄大同院长带队,赴韩演出一行共17人,从3月开始筹备,虽然是小队伍,但演出非常成功,5个月的辛苦最终有了回报。韩方对中国的团队非常重视,为中国的“非遗”项目单独安排一日演出,当地的市长也前来观看。此外,几十个韩国全北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也专程前来观看表演,表达了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兴奋之情。
♦《流水》
♦ 琴歌《阳关三叠》
浙派古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章怡青